什么行為屬于交通肇事逃逸_什么樣算交通逃逸
# 交通肇事逃逸的八種常見情形
司機知道發生了車禍,但故意開車逃跑或棄車離開現場,這種行為算逃逸。比如兩輛車追尾后,有司機趁對方不注意直接開車離開,這會被交警判定為逃逸。
有的司機認為自己沒有責任,撞了人就開車離開。這種情況同樣屬于逃逸。比如有人正常直行時被變道車輛剮蹭,變道司機覺得是對方責任,沒停車就走了。交警調查后確認變道司機全責,仍會認定其逃逸。
存在酒駕或無證駕駛的司機,報警后不留在現場處理。他們可能先離開,過段時間又回來。比如晚上酒駕撞到護欄的司機,報警后害怕被查酒駕,先離開現場兩小時再返回,這種情況仍算逃逸。
# 三種特殊逃逸行為
送傷者去醫院后悄悄離開的司機要注意。有人把傷者送到急診室,沒登記個人信息就離開醫院。或者留下假名字、假電話,這些都會被認定為逃逸。
正在接受調查的司機突然失蹤也算逃逸。比如交警讓司機三天后到隊里做筆錄,但司機更換手機號碼躲起來,這種情況會被追責。
有證據顯示司機知道發生事故,但拒不承認。例如行車記錄儀拍到碰撞過程,司機卻堅持說不知道發生事故,這種情況仍可能被認定逃逸。
# 賠償協商中的風險點
賠償沒談妥就強行離開要當心。事故雙方在路邊協商,司機只愿意賠500元,但實際修車需要2000元。司機沒留真實信息就離開,受害方報警后,司機可能被認定逃逸。
# 六種不算逃逸的情況
事故雙方達成協議后反悔不算逃逸。比如兩車剮蹭后,司機互相留電話并協商私了。三天后其中一方反悔報警,這種情況不算逃逸。
為救人離開現場要及時報警。撞到行人后,司機把傷者抬上車送往醫院,用粉筆標出車輛位置后離開,只要在半小時內報警,不算逃逸。
送醫后離開要獲得同意。司機墊付5000元醫藥費后,獲得傷者家屬同意暫時離開籌錢,并留下真實住址和電話,這種情況不算逃逸。
# 意外情況的處理辦法
因受傷離開要及時補報警。騎電動車被撞倒的當事人,自己頭部受傷先去包扎,兩小時后才報警說明情況,這種情況不算逃逸。
確實不知發生事故有證據證明。比如大貨車在高速上掉落貨物砸中小車,貨車司機完全沒察覺繼續行駛,后車行車記錄儀證明貨車司機不知情,不算逃逸。
受威脅離開要及時報警。司機被事故對方多人圍住恐嚇,趁機離開現場后立即報警,提供現場錄音證據,這種情況不算逃逸。
# 法律后果與處理建議
逃逸司機要承擔全部賠償。比如撞壞路邊商鋪卷簾門后逃跑,不僅要賠償維修費,還要支付商鋪停業損失。造成人員重傷的,賠償金額可能超過百萬元。
涉及刑責的必須承擔后果。撞死人逃逸的司機,除了要賠死亡賠償金、喪葬費,還要面臨三年以上有期徒刑。即便司機出獄后,仍需繼續償還賠償金。
保存證據很關鍵。事故發生后要立即拍照,記錄對方車牌,尋找目擊證人。手機拍攝的現場視頻、行車記錄儀影像都是重要證據。及時報警并留在現場最穩妥,私了存在后續風險。對責任認定有疑問時,可以要求交警調取監控錄像。
遇到對方逃逸要記清特征。記住車輛顏色、車型、逃逸方向,附近商鋪監控可能拍到經過畫面。及時報警并提交已知信息,交警可通過沿途卡口監控追蹤車輛。
賠償執行有保障。即使逃逸司機暫時沒錢,法院會將其列入失信名單。待司機有收入后,可通過強制執行程序扣劃工資。造成死亡的賠償金,受害者家屬可申請司法救助金先行墊付。
本文列舉了常見和不常見的情況說明,具體案件需要結合現場證據判斷。建議事故當事人第一時間報警處理,避免因處置不當從受害者變成責任方。對責任認定有異議時,可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。涉及賠償糾紛的,建議通過正規法律程序解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