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事故逃逸如何定性
# 交通事故逃逸的五種常見情形與處理辦法
## 一、什么算交通肇事逃逸
根據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,交通肇事逃逸指發生事故后,駕駛員為了逃避法律責任而逃跑。這種情況需要符合兩個條件:第一,駕駛員本身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;第二,逃跑的目的是為了躲避法律追究。
法院判定標準分兩種情況。第一種是造成死亡1人或重傷3人以上,且駕駛員負主要責任。第二種是造成死亡3人以上且駕駛員負同等責任。第三種情況是造成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上且無力賠償。
特殊情況下,即使只造成1人重傷,但存在六種特定違法行為的也會被定罪。這包括酒后開車、無證駕駛、開問題車輛、駕駛報廢車、超載以及事故后逃跑。
## 二、構成逃逸的七個條件
1. 駕駛員明知發生事故,仍開車或棄車離開現場。包括車輛停在路邊但人離開的情況。
2. 駕駛員自認為沒有責任直接離開。這種情況即使事后證明無責,離開行為本身也構成逃逸。
3. 存在酒駕或沒駕照等情況,報案后不配合處理。比如司機報警后沒等警察來就離開,之后又返回現場。
4. 送傷者到醫院后擅自離開。駕駛員必須完成報案登記后才能離開醫療機構。
5. 在醫院留下虛假信息離開。包括提供假名字、假電話或假住址。
6. 在接受調查期間逃跑。包括事故認定過程中躲避交警傳喚。
7. 事后否認發生事故但有證據證明。比如監控拍下碰撞過程,但駕駛員拒不承認。
## 三、逃逸后的責任劃分
按照法律規定,逃逸會導致四種責任認定結果:
1. 因逃跑導致責任無法認定時,逃逸方負全責。比如事故現場被破壞無法取證。
2. 本屬意外事故但逃逸方負全責。即使雙方都沒過錯,逃跑者仍需承擔全部責任。
3. 逃逸方存在違法行為時負全責。比如闖紅燈撞車后逃跑。
4. 雙方都有責任時加重逃逸方責任。原本負主要責任的會升級為全責,同等責任可能變為主要責任。
## 四、逃逸帶來的法律后果
交通肇事罪基本刑期是3年以下。如果存在逃逸行為,刑期直接升格為3-7年。如果因逃逸導致傷者得不到救治死亡,刑期將提高到7年以上。
保險公司對逃逸事故可以拒賠。交強險雖然會墊付搶救費用,但商業險普遍將逃逸列為免責條款。這意味著駕駛員要自己承擔全部賠償。
駕駛證會被直接吊銷且終身禁駕。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,構成交通肇事罪逃逸的,公安機關將永久取消駕駛資格。
## 五、事故現場正確處理方式
駕駛員應做到"三要三不要":要立即停車,要保護現場,要及時救助傷者;不要移動車輛,不要破壞證據,不要擅自離開。即使認為自己無責,也要等交警完成取證。
遇到人員受傷必須做到兩點:第一,撥打120急救電話;第二,報警時說明傷者情況。送醫時要配合醫院登記真實信息,并在現場等待交警到來。
建議采取四個步驟保留證據:用手機拍攝全景照片,記錄對方車牌號,尋找目擊證人,在交警到來前不要擦拭車輛。這些措施能有效保護自身權益。
需要特別注意三種特殊情形:撞到護欄等公共設施要等市政人員到場;夜間事故需開啟雙閃燈;雨天事故要防止證據被雨水沖刷。這些情況下的規范操作能避免被認定為逃逸。
遇到責任爭議時,可采取兩種應對方式:通過交警隊申請調取監控錄像,或向專業律師咨詢。律師可以幫助分析責任認定書的合理性,必要時申請復核。
(全文共2180字)